你身邊一定也有個設計師朋友,最大的地雷就是“可不可以免費幫我畫一下?”。 8月12日,臺灣藝人林智賢因要求兼職設計師制作邀請函、立牌等11樣物品,卻僅開價8000新臺幣(約1560元人民幣,以下提到的元均為新臺幣),被網友批評不尊重專業(yè)。類似的情況對于設計師來說其實并不少見,許多設計師都曾遭遇過“低廉報價”、“被要求免費幫忙”等情況,甚至常被認為“設計”不過是拿筆畫一畫就好。其實會發(fā)生這些“一句話惹火設計師”的情況,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人們并不完全了解“設計”是怎么一回事。接下來這兩分半的影片,將快速告訴你到底設計師們是怎么報價的?一個好的設計又是怎么被完成的?
非相關科系或行業(yè)的人,有時會不太明白為什么設計師僅僅是設計一個Logo,卻可以要價數千甚至上萬元。許多人都認為不過只是畫一個圖,或只是把一些東西拼湊起來,只要會操作軟體就應該可以完成,怎么可以收費那么貴?然而這些想法總是讓設計師們一陣無語。
設計有價,創(chuàng)意卻是無價的。目前網絡上有許多關于設計品的行情價整理,數字很漂亮,但卻讓許多設計師們怨嘆:“怎么跟現實情況差這么多?”。其實每一個設計的報價并沒有絕對的標準,它可能會因為許多因素而有調整,甚至有時候同樣一個Logo賣給不同的客戶,也會有不同的報價。
為什么會這樣?那是因為我們一般人或許并不了解,“設計”的價值來自于它為客戶帶來多少“額外利益”。當這個Logo能夠為客戶帶來更多的收入或曝光時,這個Logo的價值也就水漲船高,自然報價也會比較高。就像視頻中提到的連鎖餐廳與巷口泡沫紅茶店的比較,連鎖餐廳因設計產生的“額外利益”較多,所以報價也會比較高。而BBC在1997年更換的新Logo雖然簡單,但因為曝光度、使用范圍都極高,所以也花費了180萬美金的高價。(推薦閱讀:世界十大最昂貴的標志設計)
而對于設計的過程,平時大家會以為設計師們接到案子后,就會直接開始動筆設計。事實上,想要完成一個適合客戶的設計,設計師通常會需要花費許多時間進行前置作業(yè)的調查,像是了解企業(yè)形象、產品特性,做競爭者分析。前置作業(yè)的結果會直接影響到設計成品的許多細節(jié),因此設計師們在這一階段都不會馬虎帶過,甚至耗費的時間可能就占了將近全部時間的二分之一。
但這些準備工作或許都不會讓設計師感覺到疲乏,真正會讓他們感到頭痛的,是跟客戶溝通協調的階段。因為在臺灣(內地也一樣)的設計師常常會碰到客戶有“出錢就是老大”的心態(tài),要求設計師更改一些其實并不符合美學或設計的地方,使得整個設計變得荒腔走板,這也是為什么常常設計師們會提到“請尊重專業(yè)”。設計師們并不是不能接受溝通協調,但他們希望至少這些修改也能符合設計美學,不然其實做丑了,影響最大的還是客戶自己。
考慮到完成所有制作的時間,加上設計師的專業(yè)度與創(chuàng)意,還有軟硬體成本和設計師的學習成本,最后再考慮一開始提到的額外利益后,就會得到設計師們的報價。從這個公式中可以知道,設計師的報價確實是會因為許多因素而改變,但也正是因為一個設計需要花費這么多的心力,所以有時報價才會比較昂貴。
設計并非漫天要價,任何圖案一定都要破萬元,數千元有時也能找到好設計。但就像我們平常吃東西,夜市小吃跟高級餐廳都是食物,都能填飽肚子,卻還是有高低價之分,今天客戶的預算若僅有8000元,自然也就只能買到價值8000元的設計。最讓設計師無法接受的,其實是只愿意給8000元,卻想要求得到十倍成果的無理要求。
看完這個視頻之后,你有更加了解你身邊的設計師朋友到底是怎么報價了嗎?許多設計師的努力都是在我們平時看不到也無法想像的地方,若我們不會要求開餐廳的朋友免費請吃飯、賣文具的朋友免費送東西,我們也不應該無理的要求設計師們無償制作設計,或是低廉的預算卻想要過高的成果。對于設計師而言,設計就是他們謀生的工具,也請記得,每一份專業(yè),都應該被尊重。
擴展閱讀:不可不知的設計師接活報價公式
文章來源:鏈接
PS:你是設計師?你有上述的經歷?別騙人啦肯定有啦!趕快在下方的評論區(qū)留下你覺得符合“惹怒平面設計師的一句話”的經歷吧!